中新網1月26日電 香港《南華早報》中文網26日刊載《中國崛起並非1914年的迴響》一文,文章指,2014年伊始,歷史學家及政治評論員便大膽將今年與1914年進行比較,並認為全球快將爆發一場災難性的戰爭。並將中國與當年開戰的德國相提並論,但除了中國與當時的德國一樣是正在崛起的大國房屋貸款之外,其他所謂開戰跡象都經不起推敲。
  文章摘編九份民宿如下:
  2014年伊始,歷史學家及政治評論員便大膽將今年與1914年進行比較,並認為全球快將爆發一場災難性的戰爭。如今的美國或許與1914年的英國相似,不過他們還要大家相信,一如德國當年向超級大國開戰,今天的中國也同樣會這樣做。許多西製冰機維修方作家也這樣認為,其中包括牛津大學教授瑪格麗特•麥克米倫 (Margaret MacMillan )。麥克米倫去年發表新書《結束和平的戰爭》(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)。
  中國與當時的太平洋房屋德國一樣是正在崛起的大國。但除此之外,其他所謂開戰跡象都經不起推敲。
  麥克米倫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新竹買房子中寫道,全球化並非現代產物。直到1990年代,前蘇聯解體,中國開放,全球化才達到20世紀初期的水平。各國經濟雖互相依存,但這並不足以阻止戰爭發生。1914年,英德兩國也存在貿易關係,與如今中美間關係極為相似。
  我們也可以說日本有些像當年的法國。過去,日法兩國與強大鄰國的戰爭均以失敗告終。(1871年德法戰爭中,法國戰敗)。如今的日本更加自信,正如1914年的法國。
  不過,現在與1914年存在許多不同。其中之一就是:當年一些領導人驕矜自大,渴望開戰,每個大國都自以為可在幾個月內取勝。而在如今這個核武當道的世界,不存在這種幼稚的想法。
  麥克米倫還提及中日的釣魚島爭端。不可否認,在這場爭端中,兩國都摩拳擦掌。顯然,這樣的民族主義可以與一百年前歐洲的局面相提並論。
  不過當年的歐洲並非如今的亞洲。那時的德國是一個由皇帝和軍事領袖領導的帝國,這些人心懷鬼胎,向國民煽動好戰的民族主義情緒。而中國領導人往往對這樣的激進之聲加以遏制。
  中國領導人並非決意不惜代價地向外擴張。中國也不會為任何盟國參戰。而德國當年為奧地利簽下“空白支票”,令巴爾幹戰爭演化為全歐洲的災難。美國為協助盟國,有可能被卷入東亞衝突,最有可能是保護韓國不受朝鮮威脅。
  由於美國的軍事、經濟和軟實力均非常強大,可能仍將是全球“最有份量的角色”,也是遏制中國的關鍵力量。如果中國最終趕上美國,美國及其許多盟國將以經濟及軍事力量向中國施壓,將阻止中國採取大膽舉動。
  現今世界是一個不平衡等式,其中一邊是美國的北約成員國身份,以及其與韓國和日本等盟友簽署的條約。與20世紀初的歐洲不同,如今已不存在聯盟體系,沒有哪一方認為自己比實際上強大;至少在這個等式中,中國所處的一邊並不存在這樣的聯盟。
  當年,奧地利與德國並不互相憎恨,也不互相畏懼。 “德奧同盟”(Dual Alliance)早在1879年就已建立。中國並不憎惡當前的地緣政治體系,事實上,中國想在這個體系中提升自己的地位。
  一百年前,德國試圖推翻當時有300年曆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(Westphalian)。該和約列明,簽署方須尊重一個國家的主權及領土完整。在這方面,現代中國是一個支持現狀的強國,強烈反對干預別國內政。
  中國是一個驕傲的國家,幾百年來自視為世界的中心,認為自己主導全球。而數千英里之外的歐洲也同樣這樣認為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確產生了一個迴響,推動中國制定如今的外交政策目標。一百年來,中國飽受不平等條約的屈辱,包括結束一戰的《凡爾賽和約》(Treaty of Versailles )。但作為一戰戰勝國,中國一無所獲,僅得到一個教訓:要自強不息。一戰結束後,德國在山東省的租借地並未交還中國,而是由日本接手。
  有些觀察人士認為亞洲和歐洲有許多極為相似之處,反映他們至少對其中一個洲並不瞭解。不要硬把方的說成圓的,應該承認今天的中國與以往的國家不同。誰要有另一套說辭,可能只是為了推銷他寫的書。(保羅•萊特斯)  (原標題:港媒:中國崛起並非德國1914年的迴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x78sxwo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